牧者的話-在網絡中傳揚愛

香港明愛青少年綜合服務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四分之一受訪的青少年平均每日上網多於四小時,有百分之七更超過九小時,共有六成半的沉迷程度屬高危。調查更發現,約四至五成受訪者上網是為了玩網絡遊戲、ICQ、下載歌曲及遊戲等,只有百分之十六點五受訪者是上網做功課。

不少的家長也擔心子女過份沉迷上網,若家長知識水平高一點,他們對子女的網上行為可能會了解多一些,不過在我認識的家長中,無論他們知識水平高不高,他們也不約而同會問一個問題:「究竟他們在搞甚麼?」

網上是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可以理論上與世界任何一個人分享,人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天地,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所有。不過這世界也與現實的世界般,有醜惡的一面,例如:駭客、非法下載歌曲等行為,也有美善的一面。

現在網上最「潮」的東西並不是ICQ,也不是討論區或下載區,而是blog這個字;blog是由weblog1 這個字而來,原本是一些網上的記錄,現在是被用作放上網上分享的個人記錄,後來演變成網上日記。

網上日記從起初概念就很快地在網上流行起來,就在去年(2003)十月CNN更定了它為現在網上的主流活動。在網上的日記,人們可以分享他們每日生活的記錄、在生活中的感想、對一些事情的見解。從個人來說,我很鼓勵這種的網上行為,因為透過這一種活動每一個青少年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小作家,來分享他們的所想或所遇到的事情,這總比在網上花時間來找東西下載,來得比較健康。

基督書院中的學生也有不少開始寫網上日記的習慣,就在我瀏覽多一些學生或團友的網上日記的時候,我很驚訝地發現,這些網上日記的作者有不少是一些平日比較沉默寡言,連說話也未必願意抬起頭的學生。但是他們在網上郤又變成千言萬語無所不談的人。從此讀網上日記就成為我去了解學生的其中一個途徑,而在日記上留言就成為我去關心學生的其中一個途徑。

曾幾何時,記得我們仍年輕返團契的日子,我們很喜歡寫一張一張的書簽去鼓勵團友,不過在現今的團契中,我們已很少看到這些東西,取而代之是團友們在網上留言版或網上日記的留言去鼓勵及關心團友。我發覺在網上寫日記的人除了想抒發自己的感受之外,也渴求其他人對他那網上文字的回應,以及別人對他的關心。有一個中二的學生,他也有參與教會的團契,他外表是身材高大的大男孩,不過他在他的ICQ info 中留下他的網上日記的網址,與及以下的一句說話:「我不會成日寫這日記,但係我也想你來留言給我。」想不到這位平日惡形惡相的學生,他也在網上渴求別人的關心及鼓勵。

愛,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無論他是何年紀、何性格、有何生活習摜,他們也需要愛,特別是在充滿虛假的網上世界中,一句真實有愛有關心的說話,就成為一滴甘泉,來滋潤這地方。這樣,網上就漸漸成長我第二個牧養的地方,第二個傳福音的環境。不過,話雖如此,我仍然喜歡與人面對面親切的對話。 也許,你也是一位青少年人的家長,你對你的子女常常上網甚為不滿,不過若我們成年人多些了解,我也有機會在網上讀到你子女一些從未在你面前說過的說話。

耶穌基督降生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年間,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交通網絡非常之發達,耶穌基督及初期教會的使徒、門徒,就是利用這發達的交通網絡來傳揚主的福音。到了二十一世紀,上帝讓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它提供了一個平台,好讓我們一班神的兒女有機會在網絡上傳揚主的福音,分享主的愛。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
勸戒各人,教導各人,
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西1:28-29)

註1: 1997 年起就出現weblog這個新字眼,所謂的Weblog 指的是一種以網頁作為呈現媒介的(個人)log。到了 1999 年四、五月間,有一個人Peter Merholz 開始把 Weblog 唸成We Blog 從此有了Blog 這個說法。而且,這裡的Blog 不僅僅可以拿來當作名詞、作為 Weblog 的縮寫,更成為了一個動詞。

註2: ICQ 中,他自己為自己所填上的資料,每一個有他ICQ號碼的也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