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又要告別中六的學生,實在為他們的前路祝福及祈禱,願神賜福。
站在他們當中,雖然未必能與他們每一位都相熟,也未必常常都能與他們一起,但也感謝主在他們六年中學的生涯,自己也有份在其中,偶意的一句,一同的參與營會,聆聽他們,一起禱告,就是與他們同行,同走這人生其中一段路程。
記得數年前「民數記」主日學,很多學員都對「民數記」有著誤解,以為「民數記」是好像書名一樣,是以色列人人數的紀錄,是「以色列統計局」出版的人口普查書籍。但其實「民數記」這個名稱只是出自英文書名Numbers,而英文名稱與自拉丁文及希臘文釋本有關的,這些名稱全部都與數目有關,雖然書中用了一些篇幅記載有關多次數點人數的事,而因此留下一個與數字有關的印象,但其實在猶太人傳統,這卷書最普遍的稱呼是稱為bemidbar,意思是「在曠野中」。
「民數記」是「在曠野中」的紀錄。這紀錄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耶和華與以色列人同在」,經過四十年曠野的生活,上主也不離不棄的保護著以色列人,摩西在申命記中回看上主在這四十年的路程,他不是誇自己有多能幹,有何等的管理能力,去管治及帶領以色列,他這樣說:「我領你們在曠野四十年,你們身上的衣服並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 你們沒有吃餅,也沒有喝清酒濃酒。這要使你們知道,耶和華是你們的神。」 (申命記 29:5,6)
當神帶摩西到山上去觀看神賜給以色列人那「應許之地」,他看到的是「神同在的恩典」,他看到神在過往四十年的同在,再看這片土地,他只有感恩,因為祂是信實,縱使他沒有機會進入,但神不會叫祂所應許的落空。
有人說,這四十年曠野的生活,是浪費時間,明明是一年半載的旅程,卻花上四十年的青春,在曠野中兜兜轉轉,實在不明其所以然。但摩西回看這四十年,他看到的是上主的同在。而事實上,在這四十年卻是上主與以色列人關係的「蜜月期」,天天可以嘗到上主所賜的食物,天天實在的看到上帝所立的雲柱火柱,天天看到主的引導,筆者認為這四十年是上帝與以色列關係最好的時刻之一。
「在曠野中」,是資源最少的地方,是天氣最不穩定的環境,但「在曠野中」卻又是與上主相遇的最佳時刻,因為在這裡,在沒有所依靠下,以色列人可以完全放心的依靠上帝,因為有上主與我們同行,祂是保護、供應、引領我們的上帝。
回看這班中六的同學,他們要踏出的地方,也許不是他一生中的「在曠野中」,但我深願他們的心,卻有著在「在曠野中」依靠神的心境。
我們作為神的子民,不論你是否「在曠野中」,但願我們也同樣有著在「在曠野中」依靠神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