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與「埋齋」

「拜山」 

今天是清明節,在清明節前後常聽到團友們說:「今天去拜山,返唔到團契。」他們返不到團契,我當然理解,不過我會糾正他們的說話,當我們去說:「拜山」我們就認同了去禮拜仙人,禮拜原本可以是指尊敬及紀念死去的人,但因為這單純的想法混雜了偶像崇拜,令到禮拜仙變成偶像崇拜,聖經告訴我們:「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20:4-6)中國傳統掃墓的禮儀是帶同香蠋、衣紙、燒豬,用作禮拜仙人之用,但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避免參與這些儀式,因為這些儀式不只是記念祖宗這麼簡單,而是一種神明或祖宗的敬拜,這與聖經所教導的不可拜偶像相遺背。

所以,無論我們有沒有參與儀式,我們都要記著,我們是去「掃墓」,是記念死去的親人,而不是去拜山,去禮拜仙人。

延伸閱讀:

基督日報:清明祭祖不頭疼─ 基督徒祭祖正向觀

「埋齋」

當我寫「拜山」時,我又記起一班青少年人對打籃球的「埋齋」都有著錯誤的觀念。

為免有些不懂得籃球的看得一頭霧水,讓我先解釋何為「埋齋」。「埋齋」是指當一個人打完籃球,臨走時,要做「埋齋」的動作,就是要最後一球是入籃,這才算是「埋齋」,若一路不能把球投入籃,那就要絲續射直至入為止。

為何我們在打完籃球後,臨走時要「埋完齋」才可以走?按我理解,那是因為我們最後能入球時就代表這籃球架很「老黎」﹣﹣可以在下次帶來入球的運氣,這與一些運動員喜歡只著同一對球鞋出場如出一轍,因為那對籃球鞋可以為他/她帶來好運。

也許這是心理作用,但若我們基督徒相信投籃的成功率與我們有沒有「埋齋」有關的話,我們就相信「埋齋」可以帶來好運,而籃球框或籃球就成了我們的偶像,我們要依靠它才能打出水準,那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

所以我常鼓勵青少年人不要「埋齋」,你可以射最後一球,但不要理會球進或不進,因為這不是你決定,而是上帝決定。

所以若你下次要「埋齋」時,請你說「射最後一球」,這樣才是對的。

在〈「拜山」與「埋齋」〉中有 2 則留言

  1. 感謝你在這裡張貼了關於「拜山」的分享,事實上,我有時也覺得一頭霧水,對於非基督徒「指控」也只能用僅有的聖經知識及原則去回應,現在就多了信心吧!

    我看過了那篇「延伸閱讀」,並把超連結的網站轉寄予朋友,與他們分享,好讓大家減少尷尬。^^

  2. 客氣了,其實我以為會有好多人知,但最近實在聽得太多「拜山」才寫出來!
    至於「延伸讀閱」是寫了這篇文章我才看到的,所以是後加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